21
2018/05大家上午好,这里很多人都到过亲和源,奚总说我们的房子有80平一套,其实不止,只讲到套内面积,我们活动设施占比太高,实际上平均要达到一百多平一套。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的汇报不谈建筑技术,只谈亲和源为什么要这样去规划建设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我们有什么样的底层逻辑? |
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家要能够延续他多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建筑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建筑。所以这个家首先要足够的大,大到他可以自由自在舒适地生活;同时要方便邻里的交流,要做到“关起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
处理这个问题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选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原则是:人性放在第一位。比如:我们的走廊上有一个窗户,很多人提出能不能不要这个窗,就更加私密。但是我们在斟酌这个问题后认为还是要这个窗,因为“交流共享”和“降低干扰”的功能它都能达到。十年来的运营事实证明,这扇窗是一种真正的交流的窗。
这个家里要有丰富的活动设施 原先我们的活动设施全部集中在一栋楼里,这栋楼有一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近一个亿,但是投入使用后效果很不好,老人都不愿意去。后来我们将楼里所有活动设施的功能打散,分布到每一栋楼的底层,使用效果很好,老人非常愿意去参与这些活动。慢慢这些活动设施越来越不够用,因为我们有39个兴趣小组,3个活动小组,他们都要用这些设施,对我们提出一个考验:怎么去有效利用这些设施?是不是建筑越多越好,投资越大越好?不是这样。
我们在2016年做了一项研究,我们老人身上都有一张定位卡,通过这张定位卡去收集老人对这些活动室的使用数据,来判决使用效果:这张卡到活动室,进出停留时间超过20分钟,我们算一次有效使用;一天多次有效使用算一次。这样算下来,2016年8月份共有7600次的使用量。但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原先规划的一些面积很大的活动室的使用效率非常低,比如3号的讲课堂。后来我们采用不冲突的活动错时共享空间,尽可能这样去调整,最后这42个小组,在我们15个主要的活动空间里都能够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共享是一个解决方式,是一种有效措施。
这个家要最大程度保护老人的选择权 尊重老人,尊重他们的选择权非常重要。就吃饭这件事情,老人在家做饭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十年下来,老人在家里做饭的比例基本都在70%上下,这样一来,像CCRC老年社区里面,老人家里厨房应该要怎么配?公共餐厅按什么标准?如果这些东西去套规范,那往往都是错的。
在这个家里能够享受机构式服务 居家养老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当你需要人的时候没有人来帮你,这是老人最大的痛点,连儿女也解决不了这个痛点,但在这样一个家里就能够解决。所有这些设施的运行,服务的传递和管理的运行,我们通过一个智能芯来解决。通过这张卡,连接这些数据,连接这些设备,传到我们的秘书工作台,进行分配和协调解决。通过这个智能芯我们收集老人在这里的生活需求和运行管理的数据,倒推和优化我们的建筑和设计,规划老人的生活空间。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的这些研究经验通过参与国家和行业的一些标准的研究和编制,分享给全行业。一周前,住建部刚刚发布的新的建筑消防设计规范,大家关心过这部分的人可能都知道,就为了一个地下空间的利用,纠结了整整半年,我们在这里也做了一点小的贡献,现在这个规范对地下空间可以允许有条件的使用了。
十年的运行,十年的研究。这十年来,我们还发现一件事情,就算在康桥CCRC园区里面,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在需要护理的时候,还是喜欢住在家里,这个比例有12%。这12%是不包括已经入住到亲和源医院和护理院的老人。社会大概是17%,全国有超过4000万的老人需要护理,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更合适的家?这些老人愿意老两口住在一个家里,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所以我们研发了我们第二个产品——医养结合护理公寓。
我们的迎丰老年公寓,3到10楼是居家式护理公寓,二楼是护理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十人护理区,一部分是认知症照护区。居家式的护理,当他有需要的时候通过更换一张床,就能实现在家里得到轻中度的护理,甚至一些基本简单的医疗护理。在十人区,我们采用单人间、多人房的方式,最大可能地去保护和尊重他的隐私。在认知症照护区,我们采用小组团的模式,尽可能去营造一个家的氛围。我们采用了十人一组,三个组团通过一个回廊联合起来,那么这个回廊就为有定向障碍的老人创造了一个回家的旅程。
同时我们把一楼的中庭开发出来,打造成二楼共享的疗愈花园,尽可能为认知症照护区的老人创造一个宁静和愉悦的环境。所有做的这一切只为了给认知症老人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大家可能不一定对这个有太多的认识。认知症全世界有5000万,中国有超过1000万,其中600万是老人。这1000万的认知症者需要3800万家庭照顾者。社会和家庭的照护压力非常大。对这一部分老人,体验是他的第一需求。迎丰老年公寓已经入住85户,其中5户是从康桥的老园区移居过去,5户里边有3户是需要护理的,占比60%。新入住的会员,其中有17户需要护理,占比超过20%,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社会的17%。
下一个十年,我们还想做一件事,希望将我们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专业的老年社区,专业的会议机构,它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机构。由于它的设施主要为园区里的老人服务,所以在设施的配置和使用上,永远是遇到矛盾和挑战。能不能将这个设施集中起来,同时要服务周边的社区,周边的居民,把这些设施集中起来以后,做成一个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综合体,那这样可以从社区走向社会,这是一个升级。
第二个升级是现在国际技术、互联网的技术,从信息通信技术发生以后,包括机器人,它能将我们这个老年生活模型的数据做得更充分,更有效,更加能够人性地关怀老人,今天有一个老人起来,他到底是先洗漱还是先用马桶,他可能会形成一定的规律。当他的规律短期内不断被打破的时候,智能机器人可能就要提醒他,他的家庭医生可能也会主动联系,这样的一个升级,这样的一个迭代。老人就会对这个家产生更多安全感,甚至他希望他去旅游能带着这个家走。所以我们就会将全国各个地方不同的数据连接起来,形成从一个家到N个家的过程。
那怎么形成这个数据和体系的对接?通过我们这张会员卡,让他的旅游成为真正能够在一个目的地生活一段时间的旅居生活,而不是去观光,他可以真正像当地人一样去体验。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老人晚年生活更加美好,只是我们来做,力量还是显得单薄。全国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有不同的数据来证明。17年美国彭博社做了一个夕阳指数的调查,它涵盖了178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的抚养比已经达到了3.5,但是我们合理的抚养比应该是多少?应该是7.3。这个数据背后可能看到是一个社会财力支付的问题。但是我看这个数据更多看到抚养比已经达到 3.5了,谁来服务老人?我们三个老人需要一个劳力来服务,但我们养老服务要进一步拉低我们有效劳力,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我们的适老建筑有多少?还差多少?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生活空间的规划师、建筑师,是一种诗意的存在。邱总讲了,我们亲和源,对老年生活方式在空间展开的一种追求,所以我觉得精品的养老可能从上海开始,我听到了海派精细的一种工匠精神。我们如果不是从老年住户出发的话,想不到那么多细节,在建筑,在空间上的一种情怀是要去令我们致敬的。 |